未来含氟聚合物市场规模增长可期

   近年来,含氟聚合物及含氟药品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在政策、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其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在含氟聚合物领域,政策导向十分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全氟烯醚等特种含氟单体,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等高品质氟树脂,氟醚橡胶、氟硅橡胶等高性能氟橡胶,含氟润滑油脂等列为鼓励类,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中国制造 2025》等国家战略也将含氟聚合物这类高性能材料纳入新材料范畴。像包头市就规划在 2025 年建成氢氟酸 — 四氟乙烯 — 氟树脂、氟橡胶产业链;湖北、福建、江苏等地也对氟化工及含氟聚合物重点布局。2025 年 2 月 18 日,国内氟化工龙头巨化股份公告拟与控股股东共同增资甘肃巨化,计划建成年产 3.5 万吨四氟丙烯(R1234yf)、年产 3 万吨聚四氟乙烯(PTFE)、年产 1 万吨聚全氟乙丙烯(FEP)装置及相关配套装置 ,这一系列动作都彰显着含氟聚合物产业的发展热度。

从市场规模预测来看,2024 年全球含氟聚合物市场规模为 70.73 亿美元,预计到 2031 年将增至 92.1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3.9%。中国虽是全球含氟聚合物的生产和消费中心,产能占比过半,但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情况。不过,在多个细分领域需求的驱动下,含氟聚合物增长潜力巨大。在新能源与半导体领域,锂电池干电极技术、光伏组件防腐、5G 通信及 AI 芯片制造,极大地增加了对 PTFE、PVDF、PFA 等含氟聚合物的需求。在环保与数据中心方面,氟化液(如全氟聚醚、全氟烯烃)在数据中心液冷、半导体清洗中的应用快速扩张,加之 3M 退出 PFAS 市场,为国产替代提供了窗口期。高端制造领域,ETFE 在建筑和光伏领域对玻璃的替代,全氟醚橡胶在半导体密封中的不可替代性,都推动着高附加值含氟聚合物产品的需求增长。

国内企业如东岳集团、巨化股份、新宙邦等,在 PFA、ETFE、氟化液等领域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承接海外产能转移,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国产替代需求强烈。并且,制冷剂配额制(如 R22 削减)倒逼企业转向含氟聚合物等高附加值产品;碳中和目标下,氟碳涂料、绿色溶剂(氢氟醚)等环保应用持续增长。但高端产品(如 PFA、全氟醚橡胶)目前仍被科慕、大金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在材料纯度、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上还有待突破,部分领域(如制冷剂)需求受政策影响大,且面临高性能工程塑料或金属材料的竞争 。

含氟药品领域同样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含氟医药行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氟元素及其化合物独特性质赋予含氟药品卓越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在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等医药领域应用广泛。根据恒州博智调研团队发布的报告,在研究 “十四五” 期间全球及中国市场含氟药品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对 “十五五” 期间行业发展预测中,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地区含氟药品的产能、销量、收入和增长潜力(历史数据 2019 - 2023 年,预测数据 2024 - 2030 年)。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增长和政策支持是推动含氟医药行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中国含氟医药行业起步晚但发展迅猛,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相关技术后,逐步构建起自身产业链,在产品品质、技术层次、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显著提升。国内政策在税收优惠、研发投入、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

总体而言,含氟聚合物在新能源、半导体、环保等领域将保持稳步增长,高端化与国产替代是核心方向;含氟药品也将随着全球医药市场发展以及自身独特优势,持续扩大市场规模。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技术突破、市场竞争等挑战,需要企业不断创新,把握市场机遇,以实现更好的发展。